中国金鱼养殖基地地 址:河南省镇平县侯集镇向寨村
联系人:席庆才
手 机:13598259755
13569251865
QQ:604005412 790861850
Email:chenjunyi618@163.com/

企业动态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>企业动态

金鱼发烧之“烧鱼”

作者:中国金鱼 日期:2017/12/21 15:06:22 浏览次数:1826 标签:

  说起和金鱼的缘分,也是话长,想那打小时候就沁于骨中的迷恋,恐是会伴随我这一生了。或许前世真的曾是条金鱼,又或我做过什么对不起它们的事儿,才会让我今生今世来全情的为之付出。无法用常人的思维解释我终日里和鱼的缠绵与纠结.简言之,算是“发烧”吧。

  玩儿鱼是个陶冶性情的事儿.玩儿到一定阶段后,似乎也是一种磨炼人意志的修行。从爱好之初,到玩的尽兴.后又至玩出些许名堂,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特有的乐子。而真的想要用”时间为凿,水做刀笔“雕刻出自己风格的鱼来,却是要耐得住长久的寂寞。而且大有不问结果只享受过程的心态似乎才可做到。 金鱼之变化,是迄今为止生物中变异最大的。从花色到型体,因世而异.因时而异,因人而异,可谓变幻莫测,犹如神来之笔在水中泼酒点染,使见者如邻仙境。很是庆幸,我能与金鱼为伴,品味一尾鱼从一粒卵成长一条缤纷斑斓.绚丽多彩的咸鱼之奇妙,也算造化匪浅。接触的品种越多,就越发感到金鱼的神奇绝非听闻人言就能理解的,定需亲身经历,用心欣赏.安静的和它一起度日,你才会有所感悟。

  从年幼时花盆养鱼,到读书后被迫放弃,直到人过三十.生命近半.恍然间才发觉,自己一直被无形的力量向前推动。迷失在紧张和忙碌中,忽略了很多身边的风景。而就在这时,这种可以让人安静下来的金鱼,又游回到了我的身边。同许多童年时有养鱼情结的人一样.总会在某一个人生阶段重新拾捡起来。我又重新开始迷恋金鱼。

  而在那之前的三十多年来,我所习学的每一项喜欢和不喜欢的“技能”.竟都可以和金鱼关联到一起,不知道算不算是冥冥注定,我这一生要和金鱼结缘。同时令我倍感舒适和愉悦的是,只要是和金鱼有关的人.事.物.都可以让我莫名的兴奋。

  淘鱼,买鱼、养鱼,繁殖鱼,做鱼。从鱼缸到水槽,从水泥池到土塘,从城市玩到郊区.从租池子改成租地,似乎真的玩的很是尽兴。虽然算不上玩出了什么名堂.但也终于玩出了几个属于自己的品种。”霖龙”、”卯锦”、”墨朱砂”是真正原创作品,鹅头、丹凤,长尾虎是耗时改良。这些,虽然确实让我有一点点的成就和满足.但真想让一个品种得到恰当的延续和发展,真就绝非易事了,要摸索的路还很漫长。这又将会是一种持续的寂寞。

  因玩金鱼.搞金鱼网站、参加各类金鱼推广活动, “发烧”似乎已经转变成了某种程度的“使命”。在我心里逐渐的浮出了一个“金鱼博物馆”之梦。除了通过网站募集,平日里也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,疯狂收集和金鱼相关的各个时代的器物。文字的、图片的、纸质的、木制的,金属的、陶瓷的……从明清到民国.从建国到当代.不知不觉的也收集了大大小小近干余件藏品。其中由数金鱼造型的实物少之又少,即便偶有收获,也大多是没有什么品种特征的“金玉满堂”.”年年有余”等传统造型。这些金鱼的形象大多一代代延续,从明清时期的器皿上那些简洁造型演化而来。多有艺术渲染,少有写实表现。让我想通过它们去一探当年金鱼品种发展的脉络,也只能是望而兴叹。

  “没有,想要,那就自己造!”是我一向以来的偏好。在外人看来.我是完全属于那种”没事儿找事儿”的人。不过.能够一圆我收集金鱼所有品种造型大全之梦的.也就只有自己了。

  动手之前,自是要先选定材料。看来看去,在众多的其它人物、动物造型儿的小物件中,“紫砂”这种材质还是比较符合我的要求。即能够精细刻画,拿捏把玩起来还颇有些趣味。而且,只要不刻

  意损毁,这小玩意放个几百年也没个坏,很适合收藏。看近些年开始多见的紫砂”茶宠”,被工匠们刻画的惟妙惟肖,不少都可以称得上是精品佳作。品茶论道时,还被赋予”养”茶宠的概念,到是和”养鱼”颇有几分相似,都有陶冶情操,修身养性之功。

  中国的茶文化渊源流长.金鱼文化也是国人引以为傲的精粹.用茶艺中的紫砂紫泥揉捏成千变万化的金鱼”茶宠”,便是将两种生活情趣融合到了一起。让喜茶的人可随时领略金鱼之美,让喜鱼的人亦可兼顾品茗闻香,的确是件妙事。将两种看似不同而又相通的文化,用这小小茶宠系到一起,再邀约三两知己,赏鱼品茶,谈天说地,何其美哉。 想来想去,紫砂是最佳材料了。不仅满足了我可随意塑造、烧制后还能永久保存的目的,还可以给它新增加了一个实用性和娱乐性的用途。这让我有点喜出望外。

  说干就干,想到这个主意后,便找了玩紫砂壶的朋友,帮忙从宜兴弄些紫砂矿泥,翻箱倒柜的又找了不少之前玩手工时的小工具。买来牛角磨成明针,锯块木板儿弄个轴承就做成简易转台。捏塑金鱼的一些细节部位需要的工具自是没有现成的,也是需要自己一个个来做。那几天,又是忙的不亦乐乎。当然,最重要的,还是四处寻摸订了台不大不小,适合自己玩的“电窑“。没有这个家伙,捏的再好的东西,最后也就只是一坨烂泥。所有的一切,都要靠它来”化腐朽为神奇”。幸好有郊区养鱼租的院子,不然,这玩艺儿家里还真放不下。八千瓦的功率几百公斤的体重,近一米见方的个头儿,连楼房门儿都进不去。

  一切准备就绪,就剩下兴奋的等待了。陶瓷,紫砂是中国的发明,上千度的高温,将泥胎赋予了质的改变,坚硬华丽。不能不钦佩祖先们的智慧,不仅改变了人类的发展史,还让我这个后裔子孙.有了尽情享受这项成果的乐趣。把自己的金鱼梦.由一个个泥胎凡体在炉火中涅磐成永生之身。

  一周后,泥到了,两周后,窑到了,三周后,第一只紫砂金鱼捏好了。想要入窑烧造,需要慢慢阴干,这还得有足够的耐心,否则,很难烧出完美的作品。感谢发明了电窑的人,让我这个从未玩儿过紫砂的人,第一次就能够成功做出紫砂金鱼。一个月后,历经24小时的等待.11 80~C的高温逐渐冷却下来,开窑门,怀揣好奇向里窥望。一条琉金.通体紫红.肚大腰圆,挺胸昂头,冒着热气,四平八稳的坐在当中,后面趴着一条龙吻长手型的日本兰寿,跃跃欲试的一起等待迎接它的崭新世界。第一窑紫砂金鱼终于“烧”了出来。

  凉透了的紫砂金鱼拿到手中,完全不能想像它之前的柔软易塑、遇水即化的样子,高温玻化后的紫砂已经变的非常坚硬,弹敲似有金石之音。因为是中空的,只有鱼嘴处有开口,吹气入内还可发出类似陶埙的声音。第一次做,琉金的鱼鳍尾做的稍微厚重了点,是怕烧坏开裂,和烧成后不够坚固。琉金完美,曰寿有小窑裂,也算是50%的成功。总的来说,还是比较满意,至于造型的细微刻画,鱼的动态表现,泥料性能的把握,可以今后慢慢摸索尝试。虽然即耗费时间精力又破费兜中银两,也总算离我的全套金鱼又近了一步。

  虽然我的行为类同想喝牛奶的人,养了头奶牛般的愚蠢,但谁让我想喝喝不到呢.而且“养奶牛”还能让我从中体会了更多的人生乐趣,那又何乐而不为呢。所以,我会坚持烧下去,烧”金鱼”, ”烧”金鱼。

  之所以能够比较顺利的上手玩紫砂,也是得益于之前有过玩手办翻模的经验。接连数届的全国金鱼大赛奖杯上那十个金鱼品种的造型设计,也是在我不经意的一次建议后,自找麻烦的落到了我的头上。那届赛前会议上,主办方征求大家对大赛的建议。我提出是否可以将每个金鱼品种的奖杯上增加一个该品种的模型.更能体现出比赛的专业性。因之前兰寿网办过几届金鱼比赛,其中的奖杯是我找厂家做的,所以在得到组委会的认可后,就自告奋勇的应承来帮着联系奖杯的制作。结果,组委会因原计划中没有这项预算,能够临时拨调的款项不足作出十个金鱼品种的造型.只能做一个统一的形象,这让我陷入两难。

  既然应承了事情却又办不到,心中自是愧疚。被逼至此,就还是那句“没有、想要.那就自己造“,脑袋一热就开工了。离大赛一个多月的时间,又只有工作之余,晚上下班后的时间。买齐用具和材料后,先用工业油泥雕塑母模,大约两晚做一个品种,第二天调整细节后再开工做第二个。如此往复二十来天总算将十个原型做好。接下来就是用硅胶翻模.再浇注树脂、打磨。打补土、上底漆,各种型号砂纸,各种砂轮气泵。最后终于在大赛前一天,赶了一个晚上眼都没合的情况下,完成了十几条金光灿灿的”小金鱼”。

  看似辛苦的工作,实际上我是玩的非常开心。连续一个多月晚上两点钟睡觉,连续熬夜,也都没有消减我的愉悦之情.就是对金鱼太过着魔,完全不知道累。打那以后.有空的时候,就鼓捣鼓捣捏个雕个鱼什么的。

  大部分玩的东西,都是熟能生巧的,从粗糙,到精细,是需要一步步的过程积累,这个完全没有一点捷径。手上的功夫和技法,在没有师承的前提下,精进总是要困难很多。好在,我是秉承着娱乐的心态,倒也悠闲自在。当”紫砂“这个关键词出现在眼前。当有想法做出全套的中国金鱼时,之前的所做所行,也就成了这次计划的铺垫,之前的各种消遣也就成了战前演练。

  当心里有条鱼,当手上有块泥,一切也就好像是理所当然的

  事了。一天的工作忙碌后,坐下来打开台灯,手把紫泥摔摔打打.揉揉捏捏,慢慢的由一块泥逐渐的显现成了一条鱼的形状时,我便会再次的感觉到金鱼的神奇。无论是在盆中.画里还是那穿过悠悠岁月,历经沧桑的青花粉彩上,金鱼总是给我带来安逸和平静。

  把玩着我收集的那些带有金鱼形象的旧物时,不论是哪个朝代,不管什么材质,我都会去尝试着体会那画鱼人的心境,想象他们所处的时代,揣摩他们那金鱼造型的由来,是否他们也曾深深的眷恋着那水中的鱼儿,憧憬着美好的未来。如果真的有一天.我梦想的金鱼博物馆成为现实,和那些老旧的纸片儿字画.瓶瓶罐罐一起.还有我烧制的紫砂金鱼。百年之后,是否会有人像我一样,来猜测我这做鱼人的心境?是否会读出我在捏鱼时的梦想和期待?

  金鱼,对于喜欢鱼的人来说,就是一个传承的永恒之梦。有人赋予它哲思,有人赋予它美寓,有人用它发现自我,有人用它品读过去。也有人用作点缀,也会有人用于生计,更有人与它的接触仅仅只是生命中的一次偶遇。但金鱼的传承与历史,就是我们这些玩鱼人日积月累的一点一滴。山川河溪,雨雾露滴,终将汇集一起,向东流去。承载着千百年来,养鱼人的梦。

  我有幸,万幸,和同道.和先辈,一同在这个金鱼梦中游历。并快乐的享受我生命中的点点滴滴。